一提起“疝气”
有的人会非常熟悉
因为不少人小时候
就接受过治疗疝气的手术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
对疝气十分陌生
甚至会把它误认为是肿瘤包块
整日忧心忡忡
疝气是肿瘤吗?宝宝长了疝气怎么办?
别急,关于疝气
小儿外科专家就
最常见的腹股沟斜疝解答
什么是腹股沟斜疝?
通俗来讲,就是肚子里的器官通过大腿根部的缺损、破孔向外突出,形成肿块。
腹股沟疝分为直疝气和斜疝。
小儿主要为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的疾病,男孩与女孩发病率大约为10:1,这一疾病虽然“重男轻女”,但女宝宝的家长也不能大意。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其主要病因是: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没有及时闭合。加上患儿腹部用力过度,比如运动一天后,当咳嗽、哭闹等腹腔压力增高时,腹腔内的脏器(小肠、网膜、女孩卵巢等)会经过这个“洞洞”突出腹股沟管形成一个越来越大的包块。
可复性疝气
通常在小孩哭闹、剧烈运动、大便干结用力排便(即腹压增加)时,腹股沟处肿物出现或增大,有些宝宝站立时也可出现,肿物有时会延伸至阴囊或阴唇部位;
在平躺、腹压减低或用手按压时肿块变软或还纳腹腔,患儿咳嗽或腹部用力时手指触摸皮下环内有冲击感,手指压迫内环口,肿物不再出现,手指离开皮下环时肿物又复出现。
嵌顿疝
就是阴囊区或阴唇部位肿块突出后无法还纳腹腔。
一旦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就会出现腹痛加剧,哭闹不止,继而出现呕吐、腹胀、排便不畅等肠梗阻症状。
体格检查在腹股沟或阴囊内可见椭圆形肿物,质地硬,触痛明显,嵌顿时间久者皮肤可见红肿。
疝一旦嵌顿,自行回纳的机会较少,如不及时处理,可进一步发展为绞窄疝,即嵌顿物缺血坏死。
小儿腹股沟斜疝需要手术吗?
根据目前相关指南建议,腹股沟斜疝6月以内未嵌顿者可先保守治疗,6个月后疝环自行闭合机会很少,择期手术建议6个月后即可进行。
但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专家建议小儿腹股沟疝诊断明确就应当尽早手术治疗,国内治疗原则同样如此。
但是对于嵌顿疝建议尽早急诊手术,因为疝内容物长时间未还纳可出现疝内容物缺血坏死,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对于女性患儿突出的有一部分是输卵管及卵巢,并且女孩的疝气容易发生嵌顿。
小儿外科专家提醒:
绝大多数疝气都要手术治疗,自己愈合的概率非常小,所以千万不能盲目“等待自己长好”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期,手术是治疗疝气的正确选择。相反如果迟迟不做手术,疝内容物经常出现卡压精索,可能会影响睾丸的发育,进而影响到生育功能。
小儿腹股沟斜疝需常见问题简答
Q:腹股沟“鼓包”偶尔出现,平躺后又消失了,是不是不用手术?
A:NO!平躺后消失仅是疝内容物还纳了,但未闭合的疝囊还在。因此,只能通过手术根治。
Q:女孩也会得疝气?
A:YES!是的。前面讲到这一疾病“重男轻女”,女孩疝气约为男孩的十分之一。男孩突出的多为肠管,而女孩突出的有一部分是输卵管及卵巢,并且女孩的疝气容易发生嵌顿。所以,女孩如果出现相关症状也要引起重视!
Q:若疝气不手术有没有什么危害呢?
A:大部分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太小不想手术,一拖再拖,随着小孩年龄增大,活动量也增加,斜疝可反复突出,甚至容易嵌顿导致的不适,使得孩子不敢剧烈活动。对于男童来说,反复突出的腹股沟斜疝可出现疝内容物反复卡压精索组织,会影响睾丸的发育,从而影响生育功能。
Q:腹股沟斜疝的手术方式有哪些?
A:有传统开刀疝囊高位结扎术和腹腔镜下疝囊高位结扎术(微创)。
Q:我小孩还小,腹股沟斜疝可以不做手术吗?
A:手术是唯一治疗腹股沟斜疝的方式,但发生嵌顿后手法复位可以暂时缓解病情。
Q:腹股沟斜疝何时手术?
A:腹股沟斜疝6月以后闭合机会很少,择期手术建议6个月后即可进行。嵌顿疝不能还纳应急诊手术,无年龄限制;早产儿及3月内婴儿反复嵌顿者应尽早手术。
Q:腹股沟斜疝手术时间多久?
A:单侧疝10分钟左右,双侧疝15分钟以内。手术过程短,康复快。术前一周不要感冒。术后三月内注意避免反复咳嗽、便秘等增加腹压的动作。
Q:我小孩这么小做手术需要全身麻醉,那会影响我小孩的记忆力和智力发育吗?
A:首先,全身麻醉的风险非常低,其次,药物用量少,对人体影响极小。全身麻醉主要用于镇痛、镇静、肌松。大家可以理解为是在我们深度睡眠的基础上加上了镇静痛和肌松,起到暂时抑制患者意识的作用,而且这个作用是可逆的。另一个方面,麻药在我们人体类代谢和清除较快,药物在体内没有蓄积,所以说等孩子麻醉醒了后,对孩子将来的智力发育和记忆力是没有任何影响的。
岳阳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已开展小儿腹股沟疝手术近千台次,其中年龄最小的为出生仅4天,均为腹腔镜手术,微创率达到100%,手术无任何并发症发生。
地址 : 岳阳市妇幼保健院(新院区)综合楼一楼体检二区小儿疝专科门诊
咨询电话 : 0730-8600642
彭主任:13974007307
张医师:18273092031
免责声明:本文仅做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于正规医院就诊,谨遵医嘱。其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尽快删除。
供稿:外一科 编辑:宣传办
一审:彭雄波 二审:刘艳平 三审:涂剑
栏目:妇幼健康科普